托马斯C

托马斯·c·钱伯林(THOMAS C. CHAMBERLIN)是美国冰川地质学家和教育家,他在20世纪初挑战了普遍接受的拉普拉斯理论,即地球是由热气体形成的,并逐渐变冷。他提出了平面小假设,认为行星是在一颗恒星经过太阳附近时形成的,它从两个天体上带走了物质,后来凝结成行星。张伯伦是第一批强调二氧化碳在调节地球温度方面作用的科学家之一,因此预见了当前关于全球变暖的争论。张伯伦还创办了《地质学杂志》,并担任编辑多年,他还是美国地质调查局更新世部(1881-1904)的首任主任。

张伯伦是第一个证明有多个更新世冰期在北美。他早期分析了冰碛,冰丘,蛇形丘和巨石火车。从这些特征出发,他得出了区域冰川流模式,并计算出两个最后的最外层极限缓慢的进步

张伯伦出生于1843年9月23日。在张伯伦出生时,他的家人住在伊利诺斯州南部的马特图恩,但他们很快就搬到了威斯康星州的伯洛伊特。这位未来的科学家生长在一个宗教家庭(他的父亲是卫理公会牧师),教育在那里受到高度重视。张伯伦和他的四个兄弟一起上了预科学院,然后上了伯洛伊特学院,在那里他对自然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年轻的张伯伦立刻被地质学所吸引,尽管这与他强烈的卫理公会派背景明显冲突。在伯洛伊特学院学习期间,他是一名优秀的学生,他是教堂唱诗班的导演。

为了支付学费,张伯伦在乡村学校工作,1866年毕业后,他成为了一名教师,后来又成为贝洛伊特附近一所高中的校长。他成为社区里特别受欢迎的演讲者,做科学讲座,组织实地考察。1867年,他与阿尔玛·威尔逊结婚。这对夫妇有一个儿子罗林(Rollin),他也成为了一名杰出的地质学家。张伯伦1868年到密歇根大学学习

69岁,以加强他的整体科学背景,此后他对大学的古典课程非常挑剔。然后,他继续在威斯康星州的白水师范学校教授自然科学,并于1873年加入贝洛伊特学院,在那里他是地质学、动物学和植物学教授。

1873年,张伯伦被招募与其他地质学家一起在威斯康辛州进行一次全面的地质调查,这项任务标志着他的科学事业的开始冰川地质学.1876年,由于调查的重组,张伯伦被任命为首席地质学家,在接下来的六年里,他监督了项目的完成。最终出版的四卷最高学术标准的著作,使张伯伦引起了全国的注意,并使他在1881年被任命为全国调查冰川部门的负责人。

六年后,位于麦迪逊的威斯康辛大学校董会邀请钱伯伦担任校长。在他的任期内,张伯伦提出了许多旨在加强科学课程和招募优秀教师的改革。他还建立了推广计划,向农民提供可能对他们有帮助的新知识。他引入研讨会作为教学的核心要素,并开始正式教学研究生学习攻读博士学位。1892年,张伯伦接受了芝加哥大学地质系系主任的职位,并在接下来的26年里一直担任这个职位。作为主席,他使该部门成为该领域的世界领先机构之一,并建立了沃克博物馆。

在芝加哥大学期间,张伯伦与天文学家莫尔顿(Forest R. Moulton)一起定义了星子假说。他们的研究发表在《两个太阳家族》(1928)上。他与罗林·索尔兹伯里(Rollin Salisbury)合著了《地质学》(1904-06),这可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地质学教科书。在单一、全面的入门教材还不常见的年代,地质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09年,张伯伦为洛克菲勒基金会工作,在中国呆了五个月,为中国组织一个援助项目。

1918年,张伯伦退休。虽然他最著名的是小行星理论,但他对冰川作用的兴趣使他质疑地球逐渐变冷的流行观点,使他成为全球变暖辩论的重要先驱。他所确定的冰川形成、生长和收缩的周期表明,地球正在变暖,而不是变冷。为了找到解释,张伯伦调查了气候变化,重点研究了大气中二氧化碳水平的变化。

就方法论而言,钱伯林认为绝不能不加批判地接受证据。研究人员应该始终保持开放的心态,同时检验几个假设。这被称为多重工作假设方法,尽管他的结论在他职业生涯的后期往往会获得某种教条主义,但他还是率先采用了这种方法。张伯伦被授予无数荣誉和奖项。他是美国地质学会主席(1894-95),威斯康星(1885-86),芝加哥(1897-1915)和伊利诺伊(1907)科学院主席,美国科学促进会主席(1908-09),国家科学院成员(1903),以及经济地质学家学会(1924)和美国地质学会(1927)的第一个彭罗斯奖章获得者。他还是美国哲学学会和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的成员,并获得了六个荣誉学位。1928年11月15日,张伯伦在芝加哥去世。

参见:冰川,退缩;冰川学;全球变暖。

参考书目。R.H. Dott, Jr.,“摇滚明星:Thomas Chrowder Chamberlin(1843-1928)”,GSA Today (v.16/10, 2006);B.L. Railsback,“T.C. Chamberlin的“多重工作假设方法”:现代学生的简介”,《休斯顿地质学会公报》(第47/2节,2004)。

卢卡·普罗诺诺丁汉大学

继续阅读:混沌理论

这篇文章有用吗?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