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局部湍流封闭模型

摘要边界层物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将有限的测量结果外推到平均速度和标量性质的一般描述,以及它们在直接边界处的雷诺数。对于大气表面层,广泛的研究致力于相对简单的通量测量方法。这种方法的核心是描述动量和标量变量的表面粗糙度。通常,塔台配备两级或两级以上的仪器,表面通量可以通过使用某种形式的莫宁-奥布霍夫无因次梯度(例如,Businger等,1971年;Andreas和Claffey 1995年),或由直接协方差或光谱技术确定的平均梯度和通量的组合(例如,Edson等人,1991年)。

在IOBL中,由于各种原因,这就不那么简单了。首先,与上层海冰表面相比,冰下形态的变化往往占整个边界层的很大一部分。如果IOBL的尺度约为大气边界层的1/30,那么1米帆和5-6米龙骨的压力脊对各自边界层的表现完全不同。总的来说,对于IOBL参数化问题,许多表面层假设(恒定应力、应力和平均速度共线无方向变化等)显然是不合适的。

如第八章所述,在给定初始条件下,有时可以求解一个随时间变化的数值PBL模型,让它随着强迫场的变化而变化。给定在特定位置观测的适当时间序列,只要模型能够再现观测到的特征(例如混合层温度、盐度、深度),该模型将对跨海底界线的总体交换提供合理准确的描述。这取决于具有现实的初始条件和合理准确的强迫场时间序列(例如,风或冰的速度,冰中的传导热流等)。在许多情况下,观测在时间和位置上都是分散的(例如,区域调查期间从船只或飞机上获得的站点),人们希望产生OBL结构的“快照”,以估计混合层表面或底部附近的通量。

M.麦克菲,空气-冰-海洋相互作用,173-192。©施普林格科学+商业传媒b.v., 2008

即使存在一个相对完整的测量集,我们也经常面临在几个位置进行测量的外推抽样问题(这是因为操作注意事项(通常偏向于相对光滑的冰)到对整个周围环境的一般描述冰原,这反过来可能适合于在数值模型中描述网格单元(这有时被称为“缩放”问题)。来自ISPOL (McPhee 2008,出版中)的一个例子可以澄清这个问题。我们在威德尔海西部向北漂去的浮冰是由几种不同类型的冰组成的混合体,其中包括厚脊状的部分,较薄的第一年冰区,以及相当光滑的大约2米厚的多年冰区。在项目的大部分时间里,湍流桅杆位于最后一种类型的冰下,附近的下表面相当光滑,但在距离现场前100米左右的地方有压力脊和浮冰边缘。在项目的漂移阶段接近尾声时(12月25日),浮冰破裂,迫使湍流桅杆重新安置,在项目的最后一周,湍流桅杆位于一个小压力脊附近的薄冰下。

在第一次部署过程中,我们一直观察到湍流桅杆6米跨度内湍流应力随深度的大幅增加(参见McPhee 2008的图9.10),我们将其解释为较深的传感器捕捉到一些距离外的大型地下特征产生的湍流。在其他项目中也经常观察到这种现象,通常桅杆位于光滑的冰层下,但在一段距离内存在粗糙度特征,该距离大致由平均速度与尺度速度(u/u*)乘以从界面测量的湍流传感器深度所给出(Morison和McPhee 2001)。因此,例如,低于边界2米的TIC可能感知到大约30米内的粗糙度特征,而低于4米的湍流可能对100米外的地表下突出物做出响应。这个经验法则似乎适用于示巴和ISPOL (McPhee 2002)。

在项目结束时的短期部署中,最初分别在冰下1米和3米的地方放置了一个带有两个集群的桅杆,这样主要的潮汐流将从北方或南方穿过相对光滑的冰,并与位于西方的一个小压力脊平行。然而,在部署后不久,浮冰就会旋转,因此如果桅杆感应到的电流来自东北方向,龙骨就会直接位于湍流桅杆的上游,对上游几米的流动产生很大影响。该装置包括一个声学多普勒剖面仪,可提供大约10至30米深度的高分辨率电流剖面。第二个安装的两个例子如图9.1所示:一个是气流穿过光滑的冰面接近桅杆,另一个是相对气流几乎直接穿过压力脊龙骨。在前一种情况下,目前的结构表现出相当良好的发展埃克曼螺旋, 1 m处的摩擦速度约为5mm s_1,从直接应用LOW到无量纲速度,我们推断出表面粗糙度约为0.8 mm。当水流从龙骨处靠近时,来自ADP数据的10 - 30米范围内的蹄速图再次显示出预期的埃克曼转向,但此时TIC深度的水流只是较深水流的一小部分,表明水流堵塞。如果你*估计从

图9.1在ISPOL进行第二次部署时,相对于漂移浮冰测量的电流。图中显示浮冰轮廓和方向,桅杆位置用方形符号表示,水深10 m和30 m处的ADP电流矢量表示。北方向上。一个更完整的电流hodograph与TIC电流显示在放大视图。方框列出了摩擦速度和无因次电流。黑色的粗曲线代表了一个小压力脊的位置。a为3小时平均值,中心时间为365.25(2004年1月31日),气流从光滑的冰面靠近;b为时间363.5,气流从脊龙骨穿过

图9.1在ISPOL进行第二次部署时,相对于漂移浮冰测量的电流。图中显示浮冰轮廓和方向,桅杆位置用方形符号表示,水深10 m和30 m处的ADP电流矢量表示。北方向上。一个更完整的电流hodograph与TIC电流显示在放大视图。方框列出了摩擦速度和无因次电流。黑色的粗曲线代表了一个小压力脊的位置。以时间365.25(2004年1月31日)为中心的3小时平均值,水流从光滑的冰面接近;以时间363.5为中心的b,水流从山脊龙骨处1米处的协方差统计数据为表面值,Z0约为17厘米。由于来自压力脊的流动干扰如此之大,在通量测定基础上的许多假设都是可疑的,我们通常会将这些数据标记为不可靠的。另一方面,算例表明,压力脊龙骨上的形式阻力将构成浮体与海洋之间总动量传递的重要部分,除非下表面异常光滑。

评估一个压力脊龙骨的阻力和增强混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大量的计算(参见Skyllingstad et al. 2003),并且将结果外推到整个非均匀浮冰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然而,图9.1中较深的电流剖面暗示,通过考虑IOBL外部发生的情况,可以推断出代表整个浮体的表面特性,主要观点是,由于浮体作为刚体移动,在深度大于大多数地表下突出物的深度,湍流必须感知到一些综合影响的变化的表面条件。在本章中,我们将用一种基于ISPOL测量的建模技术来探索这一概念(McPhee 2008,出版中)。

9.1型号说明

与标量守恒方程不同,动量的埃克曼方程承认一个稳态解。局部湍流封闭模型(SLTC)的“稳定”版本被开发出来,作为在特定时间外推有限测量的手段,以推断整个边界层的结构。SLTC模型的主要假设和简化是湍流在表面条件下即时调整,因此守恒方程中局部时间相关项相对于垂直交换项可以忽略不计(例如,对于动量\ut \ ^ \tz - if u\),并且TKE的垂直输移在大多数IOBL实例中不是一个主要因素。虽然当存在较大的惯性振荡或在表面通量条件快速变化时,这些假设是可疑的,但它们通常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特别是当冰盖很致密时。在实践中,这个模型需要对上层海洋的温度和盐度结构有一个合理的描述,还需要某种方法来估计界面处的摩擦速度,可能是根据冰的速度或表面风(如果冰是自由漂移的)。正如下面所解释的,该模型利用了一个迭代方案,首先估计IOBL涡流粘度仅从表面通量条件。然后通过雷诺数类比,利用涡流扩散系数对模型的涡流黏度进行估计。一般来说,这些通量会影响湍流尺度和涡旋黏度,因此用新的涡旋黏度重新求解稳态动量,重新计算通量等。我们证明(McPhee 1999),使用该模型模拟上层海洋温度和盐度的时间演变,产生的结果与使用秒矩封闭模型模拟的结果相似(Mellor和Yamada 1982年的21/2级)。后者需要对6个守恒方程进行前步,而SLTC时间只对T和S场进行步进。就计算成本而言,这种方法并没有太大的优势,因为迭代方案的计算成本很高,但重点是要表明,纯局部(在空间和时间上)湍流描述产生的通量与更复杂的模型相似,后者包含动量、TKE和主长度尺度的附加方程。

该模型采用的物理原理与第7章中描述的随时间变化的模型基本相同,不同之处是,该模型考虑的是一个固定的上层海洋温度和盐度状态,具有一组界面通量条件,并根据涡旋粘度和标量扩散率的物理合理分布迭代得到动量和标量通量的解,而不是受规定的表面条件所迫从初始状态向前推进。

9.2涡流粘度/扩散系数迭代

不像依赖时间的模型,对于每一个时间步浮力通量“独立”SLTC模型从浮力通量的初始猜测开始,然后迭代到一个解,其中建模的u*和观测到的T/S廓线确定边界层结构。

为了说明该方法,考虑SHEBA项目后期的3小时潜在温度和盐度平均剖面(图9.2),并假设u*o = 18mms_1是规定的。这与海洋上部的T和S一起用于计算(w' b%。涡流粘度的初始猜测(图9.3a)是通过确定最大值Kmax = u*oAmax来实现的,其中Amax是根据第7.6节中描述的算法从u*o和w' b'} o确定的。假定应力呈指数衰减,但在表面层,应力随K |z| u*o变化。这一估计值假设整个水柱的中性稳定性,因此标量扩散系数等于粘度,粘度远远超过了混合层深度(由图9.2b中的虚线表示),仍然是不切实际的大。正如从a到b的箭头所示,将标量扩散系数应用于观测到的0和S剖面,可以对整个OBL的浮力通量进行初步估计,在混合层以下,浮力通量也大得不切实际。通过应用混合长度算法对(w' b'}(图9.3b)和u*o沿指定的界面通量进行轮廓的第一个模型估计,然后进行第二次Km估计(图9.3c),从中进行新的估计(图9.3 3d),以此类推,对指定的迭代次数进行估计。下一次迭代后的涡流黏度和浮力通量结果如图9.3e和f所示,以及10次迭代后的结果(灰色曲线)。

图9.4显示了模拟涡流粘度的细节,以及两个tic对涡流粘度的估计,由局部摩擦速度和混合长度的乘积计算得出(与处的波数成反比)

潜在温度

潜在温度

图9.2 1998年9月20日00:00UT为中心的示巴廓线3小时平均位温和盐度,用于说明SLTC模型。虚线表示混合层中的最后一个网格点

w谱中的最大值)。在跃层的上部(图9.4b), Km随着距跃层深度的距离呈指数下降,跃层深度定义为浮力频率平方首次超过最小值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为2.5 x 10-5 s-2。u*p和(W b’)p在跃层水平上的模型解的组合决定了上跃层中的X。在斜跃层的稳定分层中,标量扩散系数与涡流粘度的比值是梯度理查德森数的函数(第7.6节),因为湍流比标量性质更有效地传递动量。这导致了Kh随深度的快速下降。

由Km和数值速度梯度的乘积得到的建模雷诺应力,如图9.5a所示为u*(运动应力大小的平方根)以及测量值。在这个演示中,选择u*0,使模拟应力与在较低的仪器组(冰下6米)测量的应力相匹配,通过对初始猜测进行连续调整,假设从界面到6米水平呈指数下降。图9.5b所示的模拟热通量(-pCpKhQz)表明,在良好混合层的上部,向上的通量大约为10 W m-2,与仪器集群水平上的测量结果(pCp (W T’))一致。请注意,热通量剖面的唯一“建模”部分是涡流扩散率Kh。计算结果与界面通量随混合层温度升高(方号)的变化一致。在下半部分

9.2涡粘度/扩散系数迭代涡粘度

-20 -30 -40英镑

一个

b

0 0.5 1 1.5 Wkg-1 × 10-6浮力通量:

0.06

0 0.5 1 1.5 Wkg-1 × 10-6浮力通量:

图9.3 a基于指数ut剖面和表面通量X计算的初始涡流粘度(Km)猜想。b初始猜测的浮力通量剖面。c第一次迭代修正Km剖面,包括b的浮力通量。d第二次浮力通量估计。e第二次(黑色)和最后一次(灰色)涡流粘度迭代。f第三(黑色)和最后(灰色)浮力通量估计。注意浮力通量估计的标尺变化

f

图9.3 a基于指数ut剖面和表面通量X计算的初始涡流粘度(Km)猜想。b初始猜测的浮力通量剖面。c第一次迭代修正Km剖面,包括b的浮力通量。d第二次浮力通量估计。e第二次(黑色)和最后一次(灰色)涡流粘度迭代。f第三(黑色)和最后(灰色)浮力通量估计。注意浮力通量估计的标尺变化

在混合层中,模拟的热通量大约是原来的两倍,这表明来自下面的热活跃混合。据推测,随着时间的推移,通量发散会使混合层升温。当然,这是一个瞬时快照,但表明“稳定”模型可用于估计海洋上层标量属性的时间演化(McPhee 1999)。

图9.4迭代图9.3后,80 m模型域a上部40 m的涡流黏度和热扩散系数,以及斜跃层的细节显示标量扩散系数相对于黏度b的减小

尽管向上的浮力通量使涡流扩散系数迅速衰减,但在碧cnocline的上部10米左右(从大约24米开始),动量和热量仍然相对强烈地混合在一起。请注意,热通量在跃层中下降的速度与动量通量几乎相同,即使有涡流热扩散率比涡流粘度小得多。

简而言之,该演示表明,给定T和S的测量剖面,包括混合良好的层和斜淀层,以及在一个水平测量的雷诺应力,可以构建整个边界层的动量和标量通量的合理分布,包括界面通量的估计。然而,要描述整个速度结构(相对于未受干扰的海洋速度),即地表下水力粗糙度Z0,还需要更多的信息。一般来说,浮冰测量是在一个相对于下面未受扰动的海洋移动的平台上进行的,从冰上测量的水的速度不是在固定对地参考系中的绝对速度,而是测量深度的绝对速度与冰速度之间的矢量差。利用现代卫星导航,后者可以相当精确地测量,并且只要仪器的方向是已知的(在高纬度地区依赖罗盘时,这并不总是一个微不足道的问题),就可以很容易地确定绝对速度,例如u*=iti1/2

图9.5 a摩擦速度(运动雷诺应力的平方根)建模(实心)并在两个水平上测量。选择表面值(正方形)符号,使6米处的建模值与测量值匹配。b.相应的轮廓和尺寸湍流热通量.界面值(平方)由上部海洋的uto、T和S计算

界面下方6米。但在一个发育良好的湍流边界层中,6米流由OBL中应力驱动的剪切、锁相冰/上层海洋系统中的任何惯性运动以及地转流从海面的斜坡上升起的。最后一种是在冰和未受干扰的海洋之间没有任何剪切的情况下存在的洋流。

由于SLTC模型中没有对惯性振荡的规定,而且一般来说,在测量水平上地转速度和惯性速度的矢量和是未知的,因此可以从当前测量的特定水平上估计表面粗糙度,如图9.6所示。前提是平均量(zz)网格的最顶端点在表层内,使表层应力和剪切对齐,此时最顶端网格点与冰的速度差服从壁的规律:

几何上,Aw由长度等于测量电流大小的圆弧(用| Vm(rel) |表示)的交点确定,从测量深度的绝对模型速度矢量(Vm(abs))的尖端摆动,与从最上面网格点的速度向u*o方向延伸的直线交点。

测量水平

测量水平

图9.6示出如何利用IOBL中某一水平的速度测量来估计地表速度和地表下水力粗糙度的示意图

图9.6示出如何利用IOBL中某一水平的速度测量来估计地表速度和地表下水力粗糙度的示意图

图9.7 9月20日算例的模型速影图。在6米处相对于冰的速度被用来测量表层速度,因此是Vo。来自卫星导航的冰速度,Vice,包括未建模的惯性和地转剪切效应。北方向上

从模型坐标原点延伸到该点的向量表示相对于模型参考系中底层海洋的冰速度(¥0)。然后,通过在测量级别对准建模和测量的相对电流矢量,对模型进行定向。这需要将水平速度向量乘以一个复杂因子:

本例的整个速度解在图9.7中以平面视图表示。相对于冰上观测者的模型速度与观测到的电流r相匹配

一天343.625

一天343.625

模拟涡流扩散系数

模拟涡流扩散系数

30个事业单位

图9.8示巴期间以1997年12月9日15:00 UT为中心的3小时SLTC模型实现。蹄印模型;B在模式域观测势温、势盐剖面;C涡流粘度/扩散系数。D摩擦速度;和湍流热通量

30个事业单位

d

/

抽搐

图9.8示巴期间以1997年12月9日15:00 UT为中心的3小时SLTC模型实现。蹄印模型;B在模式域观测势温、势盐剖面;C涡流粘度/扩散系数。D摩擦速度;和湍流热通量a

并建立了相对于未受扰动海洋的矢量冰速度Vq。这与“Vgeo”通过卫星导航(Vice)获得的实际冰速不同,其中引号表明这是实际冰速的组合地转流加上任何惯性或斜压运动,这些在SLTC模型中没有被考虑

来自示巴项目早期的另一个例子(图9.8)展示了冬季一个罕见的时期,当时水柱中存在向下的湍流热通量,尽管缺乏短波辐射(太阳已经落山)和足够的AT意味着正的基础热流约为1W m-2。从8米到12米的应力显著增加(图9.8d),可能是由于西南约110米的压力脊龙骨增强了搅拌。虽然在图9.8b所示的尺度上没有看到,但在中存在正的位温梯度

1“Vgeo”还将反映湍流桅杆对齐的任何不确定性,这通常取决于罗盘标题和磁偏角模型。

混合层与计算得到的涡旋热扩散系数相结合,产生上层海洋向下的热流,与观测结果一致。对正温度梯度的一种可能解释是,在12月9日(第343天)的整个白天,随着冰向西南漂移,混合层的温度稳定下降了约12 mK(从- 1.493°C到- 1.5o5°C)。从图9.8a中可以看出,柱上部的水从NW(较暖)向SW(较冷)的输送速度比柱下部快,从而产生了适度向下的热流。

9.3应用程序

9.3.1北极星冰站

威德尔海西部多年冰原的ISPOL项目从广泛的物理、生物和气体交换角度研究了初夏空气-冰-海洋的相互作用(Hellmer et al. 2oo8,出版中)。一个核心问题是描述在太阳辐射最大的时期,上层海洋和海冰之间标量污染物(包括营养物质和生物群)的湍流交换。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因为冰层厚度变化很大,有证据表明冰层有广泛的变形,而且在船只的视线范围内,有几个嵌入的冰山随着海冰漂流。更复杂的是,与北极中部的夏季浮冰相比,主要的驱动力不是风,而是南极半岛东部大陆架近海的潮汐和斜压流的结合。

如图9.1所示,从相对光滑的位置对整个浮冰进行测量可能会错过动量传递以及热盐交换的重要部分。我们的ISPOL观测结果表明,湍流应力随着测量深度的增加而持续增加,这意味着有效表面粗糙度zo也随着距离边界的增加而增加(图9.9)。除了OT-II的浅团簇经常受到流动堵塞的强烈影响外,来自LOW和考虑“测量”混合长度(McPhee 2oo2)的修正的zo估计大致一致。提出的问题是:如果有的话,哪一个测量水平代表整个浮冰?声学多普勒剖面仪在这两个地点测量的1至3°m范围内的电流几乎总是随着深度的增加(在漂移参考系中)呈现逆时针(Ekman)偏转。我们推断,这些水平低于底部冰上的大多数障碍物,如果在许多方向和不同流速上对电流进行平均,所得到的平均电流将反映不同表面下形态的综合影响。

在1o到3om深度之间的ADP电流剖面的3小时平均值中,有82条剖面(具有可接受的信噪比)的电流速度为3om

Site OT-I, 345.750 ~ 360.250 Site OT-II, 362.625 ~ 367.500

246到冰的距离,m

246到冰的距离,m

13离冰的距离,m

图9.9年ISPOL湍流桅杆主站点log(zo)的中值2004年12月.正方形来自混合长度法(McPhee 2002);圆圈是LOW的应用。误差条是95%置信限(改编自McPhee 2008)

大于等于0.06m s-1。通过将2 m采样间隔处的复电流(矢量)除以30 m处的复电流,对每个剖面进行无量纲化。随着深度从10米增加到30米,无量纲电流速拍仪产生了一个逆时针旋转约15°的光滑螺旋形状(McPhee 2008,在印刷中)。

我们推断,对整体表面粗糙度的估计独立于湍流测量,也许不受局部地形影响,可以如下所示。首先,为z00指定一个试验值。接下来,对于每个可接受的电流配置文件,使用SLTC模型来计算当前配置文件。这是通过以下方法完成的:(i)通过每天两次船舶CTD站的时间插值,指定海洋上部T和S剖面;以及(ii)迫使模型与20 m处的测量电流相匹配,通常选择在混合良好的层中,但足够深,以远离脊龙骨的直接影响。由于目标是避免使用TIC数据,对于任何特定的模型运行,m*0首先从rossby相似度计算中估计,然后迭代调整,直到模型(相对于冰)速度与20 m处的ADP速度匹配。我们在图9.9所示的中值范围内对三个不同的zo值进行了此操作。对于每一个3小时的模型运行(总共43个),模型电流被30米的模型电流(在附在冰上的参考系中)无量纲化,然后平均。结果(图9.10)表明,在10到30米之间的转弯,zo等于大约4厘米是最好的模型,这是在主要OT-I部位4米TIC的值。这不仅证实了浮冰相对粗糙,而且还提供了一种估计整个ISPOL项目期间浮冰-平均海洋/冰动量、热量和盐通量的总方法。

图9.10 a. IV30I > 0.06m s_1.当IV30I > 0.06m时,43,3 h平均电流hodophoto的平均值除以30 m处的电流矢量(水平矢量)。从10到30米,每2米画一次向量。10 ~ 30 m的Ekman总角剪切为P10-30 = 14.6°。b, c三种不同Z0值的相同时间的平均模型无因次hodophoto (From McPhee 2008)

图9.10 a. IV30I > 0.06m s_1.当IV30I > 0.06m时,43,3 h平均电流hodophoto的平均值除以30 m处的电流矢量(水平矢量)。从10到30米,每2米画一次向量。10 ~ 30 m的Ekman总角剪切为P10-30 = 14.6°。b, c三种不同Z0值的相同时间的平均模型无因次hodophoto (From McPhee 2008)

9.3.2示巴冰下水力粗糙度

长达一年的示巴项目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在大尺度上描述北极西部多年冰的特征,这对空气-冰-海洋相互作用的大规模建模有用,特别注意表面能量收支中的重要项。正如前面所讨论的,在为期一年的项目中,我们经常观察到湍流随着距离冰/海洋边界的增加而增加。这表明,更深的集群在越来越远的地方感应到上游的障碍,包括大约100米外的一个突出的压力脊。我们注意到,在长达一年的部署过程中,随着漂移方向和浮冰方向的变化,表观粗糙度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考虑最靠近界面的TIC处的应力、速度和表观涡流粘度,我们开发了一种技术,将从谱峰推断的X作为一个独立参数(McPhee 2002)。这将上游非均匀性对确定未变形冰的局部水力粗糙度的影响降至最低,并为地下水力粗糙度提供了约6毫米的估计。我们强调,这个值并不代表浮冰的“聚合”粗糙度,后者包括脊龙骨和浮冰边缘的增加阻力,或开放水域或光滑冰的减少。

1998年3月浮冰破裂后,SHEBA海洋学项目搬迁期间,我们在许多地方钻取了未变形的冰,寻找略厚的冰小丘从之前的夏季融雪期,表面被冬季积雪所掩盖。这些地方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放置仪器和避难所的地方,可以在即将到来的夏季融化中幸存下来。我们通常发现,土丘的冰厚度与“化石”融化池的冰厚度相差约20厘米。实验室研究表明,水力粗糙度通常约为造成粗糙度的元素“粒度”的1/30。对于远离压力脊和引线的部分示巴浮冰,Z0 = 6 mm意味着“晶粒尺寸”约为20厘米,因此与我们有限的观测结果并不矛盾。

问题仍然存在:在SHEBA所穿越的地区,一个典型的多年北极浮冰的“总体”粗糙度是多少?之前的分析(McPhee 2002)利用了最靠近界面的簇(名义上4米,直到夏天,它被提高到2米),并使用那里的混合长度估计来调整界面和测量水平之间的剪切,在SHEBA站点1(11月至3月中旬),Z0趋于从其LOW值下降,而在站点2(3月中旬至9月)相对于LOW值略有增加。前一个地点的测量明显受到压力脊龙骨的影响,该压力脊龙骨通常是“上游”的,因为台站向西漂移,后来向北漂移,而第二个地点则远离任何明显的特征。当对整个站点1的部署进行平均时,平均u*随着深度从集群1到集群3(名义上距离冰层4-12米)的单调增加。

为了解决示巴的“扩大”问题,我们推测,一种类似于用于描述ISPOL浮冰的技术可以适用于示巴数据。最终确定的方法有些不同。尽管SHEBA有一个声学多普勒剖面仪,但在整个部署过程中,它的数据返回率令人失望,而且在当前剖面的上部经常出现虚假的返回,从而污染了混合层内的测量数据。我们选择使用湍流桅杆上TIC 2的雷诺应力和电流测量,以及来自示巴自动剖面仪的T/S剖面,来求解1997年11月15日至1998年6月1日冰漂移速度(不含惯性分量)超过0.1ms_1期间每3小时平均值的SLTC模型。之所以选择聚类2,是因为它的深度(理论上距离冰层8米)被认为可以将上游非均匀性的影响降到最低,而且它的样本最多(聚类3和聚类4有时在混合良好的层以下,并且在1998年3月破裂后没有重新部署)。

满足最小速度要求的249,3小时模型实现的log(z0)时间序列(也不包括大约24个样本,其中得到的z0小于6毫米)如图9.11所示,以及10天仓的平均值。标准差误差条的平均值为log(z0) = -3.0±1.0。因此,平均值约为4.9 cm,其范围由log(zo)的标准差所暗示,1.6 < zo < 14.6cm。

图9.12所示的每个模型实现的无量纲表面速度r =¥0/^*0是“地转阻力系数”的复杂逆,其中包括转角和幅度。对于更常规的二次阻力系数cw(其中T0 = u*02 = cwv02), r的平均幅度意味着cw = 0.0056。这几乎等于1975年在波福特环流中心的AIDJEX站以不同的方式得到的自由漂移力平衡值0.0055 (McPhee 1980)。后者取决于根据AIDJEX期间气球测深分析得出的10米风阻系数的相对较高值(Leavitt 1980;卡西1980)。从AIDJEX自由漂移力平衡推断的平均转弯角度略小:23°。

9稳态局部湍流闭包模型模型导出的log(z0)

320 340 360

380 400 420 440 460年的一天,1997年1月1日= 1

480 500 520

图9.11由SLTC模型推导出的冰下表面粗糙度自然对数的时间序列,是基于在示巴湍流桅杆上TIC 2处测量的雷诺应力和相对速度,名义上是冰/海洋界面以下8米(另见第212页的Colorplate)。

320 340 360

380 400 420 440 460年的一天,1997年1月1日= 1

480 500 520

图9.11由SLTC模型推导出的冰下表面粗糙度自然对数的时间序列,是基于在示巴湍流桅杆上TIC 2处测量的雷诺应力和相对速度,名义上是冰/海洋界面以下8米(另见第212页的Colorplate)。

无量纲表面速度

13.4

320 340 360 380 400 420 440 460 480 500 520

一九九七年的日子

50个40

+

1

+

SL +

-我;

h 1

f。。+

K +

+

* * +

+

t

320 340 360 380 400 420 440 460 480 500 520

一九九七年的日子

图9.12 a模型解的无量纲表面速度(相对于无扰动流动)的大小。b Fq与uto a夹角的大小

与AIDJEX分析相反,如果边界层严格遵循Rossby相似尺度,r和P的大小不会随着Vq的增加而减少。事实上,趋势是相反的,r的大小和偏转角度都在增加。最合理的解释是,在几乎所有的SHEBA中,良好混合层明显比AIDJEX的相应时期浅。相似地,在示巴过程中,对于较高的速度,无量纲跃层深度特别小,因此动量通量在垂直方向上受到更多限制,这往往会增加无量纲表面速度和OBL转向量。

这篇文章有用吗?

0 0